重庆时时开彩开奖2023-文化中国行丨我们这样过年
你的位置:重庆时时开彩开奖2023 > 新闻动态 > 文化中国行丨我们这样过年
文化中国行丨我们这样过年
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2:44 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编者按:

春节,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。各地年俗如同五彩斑斓的画卷,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。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年俗的故事,感受来自天南海北的节日气氛。

经历春晚

王计兵

❋每年大年夜,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吃过年夜饭后,聚在电视机前一起看央视春晚,已经成了一种新年俗。❋

1 拷贝

赵春青

收到去现场观看春晚的邀请函时,看见“春晚等着您”五个大字,我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。不过,我还是比较克制的,而我的爱人却立刻破防,瞬间就湿了眼眶。

春节,一直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。一年一年拼搏的人们需要一个节日来修复,来缓冲,来感受喜悦。

1983年,春晚应时而生。那时,在我们的村庄,电视机只有一户富庶人家才有。那年春晚,这家人把电视机从屋里搬出来,放在了院子里的一张桌子上。院子很大,但是密密麻麻挤满了看春晚的人。我来得相对较晚,和几个差不多年龄的孩子,攀在院子里的一棵树上,只能看见那台黑白电视机里晃动的人影,听到人群一阵一阵的笑声。

算来春晚一路走来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,一届一届的春晚陪伴着我们,已经成了节日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。而现在我居然可以亲身参与春晚,这真是太奇妙了。

随着一场一场的春晚彩排,我的心情也不断发生变化。我们都知道,春晚的每一个节目都有不确定性,不到最后一刻,谁也不知道节目会不会进入最终的直播。导演也是这么告诉我的。因此,他对我在节目现场讲话时的语速、字数、时长都进行了严格的计算和要求,我要准确到秒。这样我就必须改变自己日常的表达习惯,我的心里带着兴奋、期待、焦虑和一种不安。

有一天晚上,我和爱人在玉渊潭公园散步,没想到公园里乌鸦特别多。临近黄昏,乌鸦的叫声极其响亮,一声一声叫喊,如同一种撕裂,我甚至相信,玉渊潭树木上的每一道纹理都和乌鸦的叫声有关。在我老家,乌鸦并不常见,它灰黢黢的叫声被村民习惯性认为是不吉祥的声音。所以,每当有乌鸦当头鸣叫,我爱人就会“呸呸呸”地对应三声。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,据说可以化解不吉祥的预示或厄运。那天晚上,我们一面散步,一面听着乌鸦的叫声,一面听着我爱人“呸呸呸”的回应。

这些日子,爱人的紧张远大于我。因为爱人受邀来到北京,只是作为特邀嘉宾的家属陪伴,是进不了春晚演播或彩排现场的。每当我到现场彩排,爱人就在酒店等待。每当我彩排回来,推开房门的一瞬,她就会观察我的面部表情。我若轻松自然,她就会相对松弛;而我一旦呈现出哪怕是一丝疲惫,她都会高度紧张,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我,等待着我开口说出第一句话。

最后一次彩排,由于之前我在夜里赶一篇稿子,导致两天一夜没有休息,持续的工作状态让我精神恍恍惚惚,彩排期间一直不在状态。

一句报幕的台词,“所以,接下来的这首歌,就叫作‘世界赠予我的’”,总是反复出错,不是念成了“接下来这首诗”就是念成了“世界赋予我的”,致使导演也特别着急。到了凌晨两点我才回到酒店,那时我的眼眶都是青的。爱人坐在床边,双臂用力,双手紧紧地抓住床单,盯着我看。我只好故意做出一副特别轻松的神态,以便让她安心。当我洗好澡从浴室出来,她已经有了轻微的鼾声。

正因经历了春晚彩排的全程,我也就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准备这样一台晚会的难度。无论是导演、演员,还是每一个工作人员,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,精益求精。每一个精彩镜头的背后,都饱含着艰辛。

除夕夜,春晚开始了。我顺利地为王菲报幕,走下舞台,就走向了休息区。导演说:“你不等一会儿再走吗?”我说:“我想先出去冷静一下。”这段时间,神经真的绷得太紧了。当完成了使命,紧绷的神经就立刻松弛了下来,我感觉整个人都软绵绵的。与其说是一种疲惫,不如说是一种幸福,一种心满意足,像一种果实成熟之后饱含着甜蜜的软。导演笑了笑说:“好吧。估计你还不能放松,你还是先看看手机吧,你的手机应该已经爆了。”

走到春晚后台的休息区,在一个角落坐下来,我仰着头,望着天花板,差不多两分钟的时间后,才打开自己的手机。果然如导演所说,手机真的爆了。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在给我留言表达祝贺。后来我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去回复这些消息,也仅仅回复了不到三分之一。

我们在大年初一返回昆山。高铁一路疾驰,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了一场雪,沿途雪地的白,给节日的喧嚣增添了一份宁静。放眼望去,漫山遍野的白,仿佛生活重新发下了一张白纸,一元复始。我相信,在这一张白纸上,2025年将会为我写下人生最华美的篇章。

红帖绿柏枝

王垣升

❋过年串亲戚,带个篮子装上满满的礼物,最上边盖上方方正正的红帖,压上绿柏枝。❋

3 拷贝

赵春青

儿时,过年这个字眼,一出来就活蹦乱跳,鲜活的梦中都要念叨着笑醒。过年有好东西吃,有新衣服穿,有鞭炮放,最期待的是串亲戚,可以从长辈们手中得到压岁钱。

串亲戚是从年前就开始准备的,母亲在腊月的大集上就要捎来回娘家的肉礼,通常要三四根肋子。瞧七大姑八大姨拿的是麻糖篮,馍要蒸得又白又圆,麻糖炸得酥脆。串亲戚的篮最下边是蒸馍,中间是焖子疙瘩、菜角,最上边摆一层蕉叶、麻糖撑门面,盖上方方正正的红帖,压上绿柏枝,排场得很。

初二早上,母亲就早早起来做饭,然后就一遍遍叫我们起床。我们晚上疯得晚,都赖在床上。这时,母亲就会用外婆的红包来诱惑我们:“快点吧,去晚了,大红包都让狗蛋他们抢去了。”我们一听,赶紧一骨碌爬起来。我们跟外婆一个村,近水楼台先得月,可不能让狗蛋抢了先。

三下五除二吃完饭,我就催着母亲出发。母亲拿出四根肋子的大礼放在篮子底部,又在上边放了鸡蛋、麻糖,然后拿出红帖儿盖上,压上绿柏枝。我忍不住问母亲:“为啥要盖红纸、压柏枝?”母亲说:“红帖吉利又喜庆,柏枝寓意百子千孙、健康长寿呀!”

老远就看到外婆在门口迎接我们。外婆笑成了一朵花,今天是她最开心的日子,也是人最齐的一天。外婆没有儿子,养了五个闺女。今天,闺女女婿们,外孙子外孙女们都回来了,一大家子和和美美,团团圆圆。

人都到齐了,外婆拿出一沓红包,坐在上屋的老式藤椅上。我们开始挨个跪下给外婆拜年,前边放个铁盆,只听“当、当、当”,我们磕着头,说着“祝外婆长命百岁”之类的吉祥话语。偶尔有谁说着说着卡壳了,便引来一阵哄堂大笑。

给外婆拜完年,几个姨开始轮番给我们发压岁钱。我假装不要,姨们会很快把红包塞进我的兜里。妹妹则是伸出双手,来者不拒。发完红包,姨们叽叽喳喳拉家常,姨夫们坐在一起喷闲话,我妈这个贴心大棉袄则钻进厨房,帮外婆准备午餐。

我跟狗蛋他们早跑到院子的角落里,比谁挣的压岁钱多。外婆的红包不论男女不偏不向,都是红彤彤的一元钱。最多的数二姨给的,绿生生的两元钱。狗蛋比我们大,时不时地想哄我们的红包,我们才不会上当。妹妹干脆跑到厨房把红包让母亲保管,保管来保管去,妹妹的压岁钱就变成了母亲的体己钱。

回家时,串亲戚的篮不能空着,外婆会回一些她炸制的年货,或者是几个苹果。我关心的总是那红帖绿柏枝,它们放在篮里,年就精神许多。

如今,串亲戚早已不拿蒸馍、油食,肉礼也不再稀奇。我去瞧老姨拿的都是土鸡蛋、纯牛奶之类的营养品,还会给老姨发个红包。那红帖绿柏枝也派不上用场了,但总在我眼前晃呀晃的,让我想起曾经的岁月,曾经的人。

添岁儿童喜

张万银

❋古诗云“添岁儿童喜”,在东北的冰雪世界,儿童添岁还有独特之喜:一喜树灯笼,二喜赛冰灯,三喜冰河印影。❋

4 拷贝

赵春青

南宋诗人薛嵎有诗句“添岁儿童喜”,说的是旧岁添新岁,儿童最欢喜:喜放鞭炮,喜穿新衣,喜年夜饭,喜压岁钱……但这些“喜”都是老生常谈了,我想泄露点独特的北国风情——冰雪世界的儿童添岁之喜。

一喜树灯笼。这由满族的传统习俗沿袭而来——过年时家家要在院子里或大门前,竖一根高高的灯笼杆,顶尖绑有绿松枝,下挂一个红灯笼。

树灯笼的前奏是砍灯笼杆。春节前的一两天,选一个晴朗的上午——避开飘棉扯絮的飞雪天,避开嗷嗷叫的白毛风,几家的孩子汇在一起,手提伐木斧,肩扛弯把锯,向银装素裹的东山进发。这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儿了,因为可以借机游山逛景。一路上踏着碎琼乱玉,咯吱咯吱的跫音唤醒了沉睡的雪原。阳光映照在皑皑白雪上,反射的雪光格外刺眼,令人想起“万里寒光生积雪”的诗句。

走进东山,朔风吹,林涛吼,峡谷震荡峰峦回响。山坡上的树林,宛若身着白袍白甲白头盔的将士,列队相迎。走进去,身边时有积雪压断树枝,“簌簌”的落雪声宛如山林洁白的问候。我们挑选直溜溜的桦木、杨木或松木杆,要碗口粗的,五六米高的,砍伐下来,打掉枝丫,在根部系上绳索,另一端挽成套挎在肩上,从雪地上往下拖。此时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,偶尔会有松鼠、狍子的身影一掠而过。

零下30多度的严寒,呵气成霜。我们的狗皮帽子上、眉毛上都挂满霜花,就像仙境里走出的白头翁。冬天太阳落山早,快到家时,脚下的雪已呈幽蓝色。紫灰色的暮霭中,炊烟隐隐在望,仿佛能闻到热乎乎的饭香。

树灯笼就很简单了,在灯笼杆的顶端绑上横杆,横杆上安有滑轮,灯笼通过绳子可以像升旗一样升上顶端。灯的形状有圆的、方的、八角的,但颜色却出奇地一致——通通是大红色的,寓意一年红红火火,吉祥如意。

春节的晚上,如果航拍,可见居民区星斗满地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把《红楼梦》中最美的场景之一“琉璃世界白雪红梅”,移过来形容小镇的夜景,只需改动一个字“琉璃世界白雪红灯”,就再合适不过了。这就是迟子建笔下的《白雪红灯的年》。

二喜赛冰灯。冰灯是黑龙江人的发明创造,是黑土地的特产。早年的冰灯是松嫩平原的农民和松花江流域的渔民的照明工具,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。明代大诗人徐渭就写有《咏冰灯》诗:“对日水晶谁取火,生花银烛自禁寒。”

做冰灯是祖传的手艺,而赛冰灯则是北国儿童的岁时风俗。我们曾自编儿歌《赛冰灯》:“赛冰灯,赛冰灯,冰灯个个亮晶晶。小的就像北斗星,大的就像广寒宫。”

赛冰灯有两种不同的方式。一是赛谁做得大做得好。模具通常是家里的铁皮水桶、维得罗(俄语的音译,一种底小肚大口深的小铁桶)。在模具中装满清水,放到院子里让它与酷寒亲密接触。当冰冻到一定程度时,便将里面的水倒出,提回屋里,给它点人间温暖缓一会儿。待冰不再粘连桶壁,便将冰壳轻轻拔出,在底层烫一个透气孔,倒扣在事先准备好的圆形木板座上,早有一支红烛在期待着这水晶闺房。

这大冰灯一般做一对,摆在家门口两侧,在黑漆漆的夜晚越发显得明亮,好像期盼春天的眼睛。

二是赛谁做得小做得巧。做大冰灯模具是现成的,家家都有;做小冰灯就不同了,得上穷碧落下黄泉,动手动脚找模具。有用大玻璃杯的,有用铁皮罐头盒的,有用废弃塑料瓶的。隔壁家的小伙伴突发奇想,用大号深口粗陶饭钵,做成半圆形冰灯,并且在水中放入蓝墨水、红墨水等染料,做出彩色冰灯组合,玲珑小巧,晶莹剔透,仿佛五颜六色的春花,幽幽地透出清新的香气。让人想到隆冬祁寒之时,春天已然不远。

赛冰灯最后要综合大小冰灯的评选结果,隔壁的小伙伴拔得头筹,荣获“冰灯王子”的桂冠,奖品是20枚摔炮——众评委捐献的——这在当时是最新式、最好玩的鞭炮了。

三喜冰河印影。所谓冰河印影,就是在除夕的上午,小镇的孩子们要在冰河的白雪上仰面躺倒,印上一个清晰的“大”字,留下童年的倩影。

我们这个小镇位于小兴安岭中段南麓,小镇的居民是为建设一个国有大型木材加工厂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,其中有满族、鄂伦春、赫哲等民族。不知冰河印影是小镇人的发明创造呢,还是少数民族的流风遗韵?虽然它很“小众”,可能出了这个小镇就无人知晓,但却为我们展现童心童趣提供了契机,让我们在白雪的宣纸上印下迎春的诗篇。

冰河位于小镇的东郊。从河堤往下走,白茫茫一片玉世界。白雪为河床盖上棉被,冰河沉睡正酣。岸边的枯草不再毛蓬蓬,而是根根直立如铜丝。远处依稀可见寒林野桥,山上下皆白。这一幅雪山冬景图挂在这里,不知有多少年了。

我们这一队衣着鲜艳的童子军,突然闯入这幅冬景图画,勃勃生气打破了冰天雪地的荒寒冷寂,那穿红衣服的更像一团跳动的火焰,风吹不灭。伙伴们欢呼雀跃,跑马占地。开阔的河面上,稀疏的人影慢慢坐下,缓缓躺倒,四肢舒展,用力下压,印上一个楷体的“大”字。躺在松软的白雪上,犹如躺在白云上。因为有雾气,云中寒日似笼轻纱。仰面观赏白太阳,那样的静谧、洁净、淡雅,使人杂念消融,心境澄澈。

冰河印影有什么寓意呢?据镇上老一辈人说,寓意有二:一是祈求冰雪之神,保佑快快长“大”;二是留下旧岁的愚钝痴笨,以求新年的冰雪聪明。

新年礼物

杨乐

❋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经常是同一天或者隔一两天,在西藏过年,人们互道“罗萨扎西德勒”,挨家挨户吃古突。❋

2 拷贝

赵春青

冬日的那曲一片银装素裹,远处的山坡上只有牦牛的身影点缀其间。城镇的街道却早已张灯结彩,装饰得五彩斑斓。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,在热气腾腾的集市里采买年货。黄澄澄的酥油垒满了店铺两侧,琳琅满目的糖果、干货盛放在一只只张开的口袋中,供来往的行人品尝挑选。

我和阿健一人背着一个大号书包行走在热闹的人群中,不时指着道路两旁熟悉的门店回忆一番。驻村任务结束后,阿健留在了拉萨,我回到了成都。那时我们就约定,要在五年后的春节再回来看看。多年的藏区生活,使阿健看上去已然成了个地地道道的高原汉子,皮肤晒成了大麦色,连头发仿佛也做了天然的锡纸烫,蓬松而飘逸。

我们找到了在镇上开茶馆的尼夏,坐着他的车子,迎着藏北草原绚烂的晚霞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普仓村。

村里整洁的石板路伴着那条窄窄的冰河,像两条白色的丝带蜿蜒地伸向山谷深处。左右两旁的房舍在这样的日子里都挂上了新做的五色经幡,一缕缕炊烟柔和地飘荡其中。在那半山腰上,是我们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两年的村委会。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正在迎风飘扬。

掀开村主任扎西塔杰家的棉布门帘,一股炉火的热浪和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。两条洁白的哈达随着村主任爽朗的笑声落在了我们的肩膀上。因为事先接到了尼夏的电话,此刻屋里已经坐满了往日熟悉的面孔。村医珠达、做皮具的普琼、会弹奏尤克里里的强巴、独自养育着六个孙女的央嘎老人……他们都手掌朝上,红彤彤的脸上绽放着明媚的笑容。我和阿健瞬间像是又回到了过去驻村的时光,一边脱去身上的大衣,一边转着圈依次握向大伙厚实温暖的手,互道一声:“罗萨扎西德勒。”

这一天,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九,正逢藏历新年的古突节。

五年前的这个晚上,普仓村风雪大作,山谷里的电线被刮断,信号全无。初到高原的我们刚刚熬过了抗高反的适应期,生活所必需的技能还没来得及掌握,连捡来的牛粪也点不着,弄得寝室浓烟滚滚。最终屋里实在冷得待不住,只能躲进工作队的车里取暖。就是此刻坐在屋里的他们,一个个手持电筒,在风雪里一声声呼喊地找寻过来,为队员们点燃了炉火,陪我们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春节。

我和阿健当年也如今夜这般,被安排坐在了房子的正中间、靠近火炉的沙发上,喝下满满两大碗热乎的酥油茶,又接连吃了卡塞、拉拉、酸奶人参果和风干牛肉。

手持念珠的老阿妈也同今夜这般,就坐在我俩旁边,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吃下一碗又一碗食物。有所不同的是,此刻我身旁的阿健终于可以用流利的藏语,准确地表达出我们已经吃得很饱很饱的真实感受和浓浓谢意。

窗外的一轮皓月,照在白雪皑皑的草原上,清澈而宁静。大家坐在一起聊着村里的近况,聊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。就像每一个回家过年的孩子那样,跟家人分享自己一年来的喜悦和收获。

大概晚上八九点的时候,如内地春节吃饺子,藏历新年的古突节要吃由牛肉、萝卜、人参果、糌粑等九种食料熬制而成的古突汤。饺子里可以包钢镚儿,古突汤中的面团里也包着带有各种寓意的小卡片。

五年前,我吃到一枚寓意健康的酥油花。今年什么都没吃到,倒是阿健吃出了一枚威武雄壮的野牦牛。

村里的孩子们在这个时候会各自怀揣一只酒杯大的小碗,像是大年初一拜年、万圣节要糖果,沿着冰河两侧挨家挨户吃古突。

当年的古突之夜,我们就是被这群雪地里可爱的小精灵簇拥着,走遍了行政村二十多户人家。他们笑着跳着走在前面,那些横躺在道路上的牦牛和獒犬,远远听闻便乖乖回到了自己的窝圈里,仿佛藏北草原凛冽的寒风遇见这群孩子都变得温柔了许多。他们将自己最爱吃的萨其马、巧克力豆、酸奶糖一把一把塞进我们的大衣口袋。那一个个红扑扑的小脸上,水汪汪的眼睛里,闪烁着纯真耀眼的光亮。

我和阿健在村主任家一边吃着古突,一边等待着。我俩的书包里装满了孩子们爱吃的各种零食。



相关资讯